理财产品净值回暖,上半年月度平均收益率达3.39%
本报记者张冰洁
走出“破净潮”阴霾,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市场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
8月4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了《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3年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全国共有265家银行机构和30家理财公司有存续的理财产品,共3.71万只,较年初增长6.88%;但存续规模却下降至25.34万亿元,自去年年底以来再度出现下滑。
不过,《报告》也释放了诸多积极的信号。今年上半年,理财收益率有所回暖,各月平均收益率达3.39%,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3310亿元;投资者信心也不断提升,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突破1亿元大关。
在业内专家看来,今年二季度以来,理财行业稳中向好、规模增长表现积极,同时,存款利率的下调进一步降低理财产品的竞争压力。展望下半年,银行理财规模有望持续回升。
理财产品净值回暖,月度平均收益率达3.39%
在经历了2022年的“破净潮”后,今年以来,债市行情持续向好,银行理财市场收益不断回暖。
根据《报告》,2023年上半年,理财产品整体收益稳健,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3310亿元。数据显示,上半年各月度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39%,较2022年末回升了1.3个百分点。
从理财产品的“破净”情况来看,2023年,银行理财产品逐渐走出了“破净潮”“赎回潮”的阴霾,破净率(净值跌破1元的理财产品占所有产品的比率)自年初开始一路下降。
“2023年一季度,随着债市回暖,理财产品净值持续修复,破净率迅速从20%下降至5%以内,4月至6月,破净率呈现震荡态势。”招商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分析称,截至2023年6月末,理财公司公募理财产品破净率下降至4.2%,其中,固收类、混合类分别为1.3%和23.0%。
伴随着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持续向好,投资者信心也在上半年逐渐回升。《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突破1亿大关,达1.04亿个,较年初增长7.24%,同比增长 13.41%。
但在业内专家看来,下半年,无论是产品收益率还是投资者信心,仍存在一定的修复空间。
根据往年银行理财报告,2019年至2021年每年年底的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分别为4.44%、4.05%、3.55%。今年上半年,3.39%的平均收益率虽较去年底的2.09%有所回升,但仍然低于往年平均水平。
再从投资者的整体风险偏好来看,今年上半年,理财投资者的行为更加趋于保守。《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持有理财产品的个人投资者数量最多的仍是风险偏好为二级(稳健型)的投资者,占比34.31%。
“当前银行理财的客户风险偏好仍然较低,对于产品净值的快速调整,还需要适应过程和时间差。”中邮理财党委书记、董事长吴姚东表示。
存续规模降至25万亿元,公募基金首超银行理财
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仍然面临着规模缩水的阵痛。
根据2022年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截至2022年底,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为27.65万亿元,较年初下降4.66%。
可见,截至今年二季度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较去年年末继续下滑了2.31万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从管理规模来看,今年上半年,素有“资管一哥”之称的银行理财首次被公募基金反超。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44家,管理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达27.69万亿元。
针对上半年存续规模的下降,中金公司研究部分析员王子瑜分析认为:“从季节性特征来看,由于季节末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存款冲量的诉求,从而导致理财产品有一定的资金流失;回溯历史,2018年至2022年的6月份,理财规模平均回撤约5.0%。”
“银行理财素有下半年发力的特征,7月通常是市场规模实现增量扩容的关键窗口。”在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看来,目前存款利率下调叠加居民风险投资偏好较低,银行理财进入三季度后或迎来规模冲量的最佳时机。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进入7月以来,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已呈现回升态势。
“进入7月营销大月,银行理财行业整体呈现稳中向好态势,我们观测7月银行理财规模增加1.71万亿元。”王子瑜分析称,其主要驱动因素包括季末存款资金回流以及产品营销发力,同时,定期存款利率降低、商业银行对存款揽储意愿减弱,均推动银行理财在价、量两个方面保持一定竞争力。
中信证券报告称,伴随下半年理财冲量节奏发力的惯例,其整体规模有望恢复至2022年中29万亿元以上的水平。
队伍持续壮大,理财公司成市场“主力军”
《报告》显示,近年来,银行理财业务公司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机构队伍的专业化、特色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今年6月6日,法巴农银理财获批开业,我国银行理财公司队伍再添一名“新兵”。
自2018年12月首批银行理财公司获批筹建,理财公司发展迅速。截至今年6月末,我国共有31家银行理财公司开业,其中,包括国有大行6家、股份制银行11家、城商行8家、农商行1家、合资5家。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理财公司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理财公司存续产品数量和金额均最多,存续产品只数1.62万只,理财公司产品存续规模合计20.67万亿元,较年初下降7.09%,同比增长7.99%,占全市场的比例达到81.55%。
“我们预计,未来将有50家左右的理财公司,且未有理财公司的中小银行将逐步退出理财业务。”廖志明认为,“可以说,银行理财已经进入理财公司时代,揭开了规范发展的新序幕。”
《报告》显示,上半年,理财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充分发挥资金优化配置功能,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资金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对接。
截至2023年6月末,理财资金投向绿色债券规模超2300亿元,投向“一带一路”、区域发展、扶贫纾困等专项债券规模超1000亿元,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超3.5万亿元。
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各家理财公司着力发挥优势专长,走好差异化发展路径,构建自身的核心投研能力和投资策略,满足市场多样化、多层次资金需求。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