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监会“放大招”:银行加码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

21世纪经济报道2022-07-13 11:54137

为了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银保监会再出新政。

近日,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下称《通知》)指出,银行机构要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规模,重点支持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提高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通知》还强调,银行机构还围绕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市场主体,增加信用贷、首贷投放力度;深入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广知识产权质押、动产质押、应收账款质押、股权质押等融资模式,促进制造业向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精准有效开展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做到一视同仁。

在多位银行业内人士看来,《通知》的出台,标志着金融监管部门正积极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准确把握国家制造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政策取向,确保高质量完成《政府工作报告》“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目标任务,在落实落细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等文件要求同时,将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执行到位。

一位股份制银行华东分支机构对公业务部门主管向记者透露,在《通知》出台后,银行内部迅速举行了会议,要求各地分支机构加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首贷与信用贷投放力度。

“目前,我们已与地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进行对接,梳理一批具有高成长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作为重点首贷对象。”他告诉记者。

一位地方城商行产品创新部门人士告诉记者,为了扩大高新技术制造企业的中长期贷款投放覆盖面,他们更打算与地方知识产权确权交易平台合作,向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基于知识产权质押的中长期贷款服务。

不过,这些举措能否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信贷投放规模增长,还需迈过风控这道关。

记者多方了解到,受国际形势变化与疫情反复影响,如今银行风控部门的贷款审核门槛较以往更严,目前不少银行正积极优化内部信贷坏账考核机制,若风控部门做到勤勉尽责,则不对新增坏账风险做出额外的“处罚”。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还要求保险机构在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新的作用。

《通知》指出,保险机构要提升制造业企业风险保障水平,完善科技保险服务,加大知识产权、科研物资设备和科研成果质量的保障力度,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和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试点。此外,保险资金要在风险可控、商业自愿前提下,通过投资股权、债券、私募基金、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等多种形式,为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支持。

一家财险公司业务创新部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目前他们已着手研发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目前风控部门正在开展大量风险识别调研与风险定价精算,力争早日推出这款产品,助力高新技术制造业更好发展。

寻找“宽信贷”与“紧风控”的平衡点

上述股份制银行华东分支机构对公业务部门主管向记者透露,在《通知》出台后,他们内部已迅速梳理出一批高新技术制造业大型企业名单,作为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的重要对象。

“尤其是这些企业若有产能扩张项目,银行高层要求我们务必拿到一定比例的信贷支持额度。”他告诉记者。

这位对公业务部门主管承认,由于银行争相放贷,目前不少高新技术制造业大型企业的授信额度相当宽裕,未必会优先使用他们的授信额。因此他所在的银行正考虑为这些高新技术制造业大型企业提供新的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与贸易融资,以此拓宽信贷服务覆盖面,再逐步加大中长期信贷投放。

记者多方了解到,尽管众多银行业务部门不遗余力地向高新技术制造业大型企业加大中长期授信贷款投放力度,但这能否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贷款额增长,还得看风控部门的“脸色”。

具体而言,受国际形势变化与疫情反复影响,如今银行风控部门的信贷审核门槛比以往更严——以往,不少高新技术制造业大型企业可以凭借业务流水与经营业绩,相对轻松地获取相应信贷支持,但疫情反复令风控部门担心这些企业业务发展状况可能遭遇不小的变化,要求企业必须额外追加新的抵押物作为增信措施。

此外,在俄乌冲突、原材料价格上涨、国际物流运力紧张等因素影响下,风控部门会综合分析高新技术制造出口企业的订单稳定状况、抵御原材料涨价的能力与货物运输交付状况,作为审核贷款发放的新依据。

“这也令部分企业开始抱怨贷款发放流程较以往更慢,贷款审核难度更大。”前述对公业务部门主管告诉记者。在《通知》出台后,他们所在部门主管也要求风控部门能否加快信贷审核流程,但风控部门强调《通知》要求“银行机构要做实贷款三查,严格制造业贷款分类,真实反映风险情况”,对现有贷款审核仍采取极其谨慎的策略。

一位城商行IT部门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目前他们正借助科技赋能,令风控部门能够全面及时掌握高新技术制造业大型企业的订单恢复状况、生产运营最新进展与技术研发优势,以便后者能通过不同维度看到企业成长空间,相应加快中长期贷款审核效率与降低贷款利率。

“目前,我们正尝试依托高新技术制造领域产业链核心企业,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加强数据和信息共享,运用应收账款、存货与仓单质押融资等方式,为产业链上下游制造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以此让风控部门能全面掌握整个产业链发展状况,撬动更大的中长期贷款投放规模。”他指出。

拓展高科技初创企业首贷、信用贷“覆盖面”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扶持高科技中小企业发展,《通知》要求银行机构需加大针对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用贷、首贷投放力度。

这也令部分中小银行颇感压力。

前述地方城商行产品创新部门人士向记者透露,尽管银行内部多次提出要向高科技中小企业倾斜更多信贷资源,持续提升信用贷与首贷比例,但在实际操作环节,由于业务部门与风控部门对众多高科技产业发展趋势与市场价值不够了解,导致一些高科技初创企业首次申请贷款时就吃了闭门羹。

在他看来,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银行无法通过数字化手段,将高科技初创企业的知识产权与科研成果转化成“信用资产”,导致银行出现“不会贷不敢贷”的状况。

“在《通知》出台后,这种状况必须得到改变。”这位地方城商行产品创新部门人士直言。本周以来,他开始加快与第三方金融科技机构的沟通磋商,希望借助后者的科技赋能,将众多高科技初创企业的知识产权与科研成果进行市场化“定价”,作为银行发放首贷或信用贷的新依据。

记者多方了解到,目前第三方金融科技机构一面尝试通过IoT设备手环等新科技产品,全面采集高科技初创企业的生产经营数据,从而令银行更全面地掌握科研成果产品化与商业化前景,一面则尝试使用数字化手段,构筑以知识产权价值、产能扩张、科研成果竞争力、订单增速为框架的企业信用资产,以便银行向高科技初创企业提供更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有效扩大首贷、信用贷的覆盖面。

“更重要的是,若银行更全面地了解高科技初创企业生产经营最新数据与知识产权市场价值,就能实现信贷投放风控机制的自动化与智能化,令自身信贷服务扩展到更多高科技初创企业,带动首贷、信用贷规模的双双增加。”一位第三方金融科技平台负责人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