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修复清退大限将至!多地开启乱象专项治理行动,遇到骗局记得要远离

北京商报网2022-06-16 14:06197

“征信修复”乱象正在急速清退中。6月15日,北京商报记者以“征信修复”为关键词搜索发现,在天眼查平台上,与此相关的内容超过11000条,除了开展企业征信修复的机构外,还有多家机构在公司名称、经营范围中含有“个人征信”“不良征信申诉及征信修复”“征信申诉修复技术推广”等字样。

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开展个人征信相关业务的市场主体进行了企业名称变更、营业范围变更,对于企业名称中出现的“征信”字样、营业范围中涉及到的个人征信部分进行了修改。还有不少个人主体运营的机构直接进行了“决议解散”,依法注销营业执照。

此前各类公开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一直都是征信修复类机构的重要“据点”,推广人员通过介绍所谓征信修复的好处与作用,吸引征信上有逾期记录的用户进行修复,并从中获利。监管的严打政策出台后,这类小广告也逐渐销声匿迹。

以百度贴吧为例,搜索“征信修复”字样时,平台页面会提示“抱歉,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相关结果不予展现”;在抖音短视频平台上,相关账号更新的内容只剩下企业征信相关业务。

“监管政策出来后,原来的加盟公司就联系不上了,公司官网也打不开了。”一名曾经通过加盟参与到“征信修复”业务中的用户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据该用户介绍,此前其通过短视频平台的广告加盟开设了一家征信修复的公司,但生意寥寥。监管政策出台后,该用户也匆匆注销了公司。

对此,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表示,在数字经济时代,个人信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不法分子利用部分信息主体急于消除不良征信记录的心理,混淆征信异议、信用修复概念,以“征信修复、洗白、铲单”等为名,甚至通过包装伪造信息等方式,实际上扰乱了社会信用体系,骗取钱财,甚至可能泄露个人信息造成新的危害。

博通分析资深分析师王蓬博指出,相较于过往发布的各类风险提示,发改委直接提出限期整顿,对于非法信用行为、非法征信活动打击力度加大,各类违规市场主体也必须进行整改或清退。此类打着“征信修复”旗号的行骗情况有望得到基本根治。

按照此前发改委要求,不法分子利用部分信息主体急于消除不良征信记录的心理,混淆征信异议、信用修复概念,以“征信修复、洗白、铲单”“征信异议投诉咨询、代理”为名行骗,对于此类市场主体要在2022年6月底前全部“清零”。

距离监管要求的大限日期只剩下半个月,各地区的整治工作也在加速进行中。北京商报记者统计发现,近期,湖北、湖南、广州、山东等地接连就辖区内“征信修复”整顿情况进行提示或通报,要求相关机构限期整改并通报整改进度。

6月14日,威海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违规使用“征信”字样机构限期整改的公告,要求相关企业于6月30日前到属地行政审批服务局办理营业执照名称和经营范围变更手续。同日央行广州分行披露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末,央行广州分行累计走访相关企业819家,引导117家企业规范其企业名称和经营范围,清查违法广告6502条。

更早一点,央行武汉分行对外披露,截至2022年5月末,全省共推动处理458家“征信修复”相关企业,包括注销54家、变更名称或经营范围208家、纳入异常经营名录196家,清理违法广告670余条。

而央行营管部则再度就此发布风险提示,直言“征信修复”骗局一般包括三大套路:发布虚假广告,收取高额“征信修复”费用后通过编造借口、伪造证据材料等手段试图蒙混删改记录,修改不成跑路失联,甚至使当事人陷入欺诈等涉嫌违法违规骗局;打着征信培训、加盟的旗号,谎称教授“征信修复”技巧,骗取加盟代理费;骗取个人敏感信息,通过泄露、买卖个人信息或者冒名网贷从中牟利。

在于百程看来,通过“征信修复”问题的专项治理,既摸底和有效打击了“征信修复”的违法违规行为,也实现了一次广泛的大众舆论宣教活动,有利于建设健康的社会信用环境。通过这次专项整治,也为后续的常态化社会信用问题监管积累了经验。

王蓬博则进一步强调,打击“征信修复”骗局,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构建信用社会体系。监管机构要保持长期的严监管态势,发现一起就整改、处罚一起,避免此类违规市场主体出现抬头之势。普通用户遇到此类骗局,也要提高警惕,保持远离。